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神奇句町 > 文化旅游 > 西林文学 > 正文内容

鲁院散记

2016-04-26 16:27:4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志伟    评论:0 点击: 收藏 | 打印
当列车越走越远,载着我的文学和生命回到故里。多年后,我再慢慢回眸,鲁院将是我一生永远的记忆。

当列车越走越远,载着我的文学和生命回到故里。多年后,我再慢慢回眸,鲁院将是我一生永远的记忆。
                                                                                                                       ——作者手记

 

  一
 

今年正月十一, 我在朋友的家里正举起酒杯频祝他们新年吉祥,心想事成时,我却接到了市文联一个电话通知,说我已被广西作家协会推荐到北京鲁迅文学院为期三十七天的文学培训,要我在20号之前填好所有表格以最快速度寄回广西作协.我呆了,酒杯在众人的面前停在半空中,喜悦的空气在不断包围着我.
    说实话,这是我一生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我把举起的酒对着大伙说,干了吧!一颗泪倾刻流淌出来,滚烫烫的.那晚,微微的醉意已经泛在我的脸上.回到家,我用双手蒙着正看电视的妻子说:“猜猜,我给你带来什么好消息?”妻轻轻扳开我的手:“是不是又喝醉了?”我靠她耳根小声说:“我得上鲁院了!”妻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这突来的消息让她惊喜良久。
    回想二十多年来,深藏在心中的秘密无人知晓。文学梦,每晚每夜向我姗姗而来。我欲捕之而它却像幽灵一般离开了我,我像疯子一样在梦中追逐而醒来却是两手空空。于是,我只好在炎热的阳光乡下劳作一面思考着文学的灵魂,在漂泊的旅途中也携手文学前行。
    今年3月16日,我正式接到鲁迅文学院录取通知书,红纸黑字,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妻在街上卖菜,本想给她一个惊喜,可她却早已发现我背后的东西。她笑盈盈的说:“念,念呀!什么时候出发?我得买点好菜恭喜你啊!”我说:“不念了,回家才和你磋商磋商。”
    晚饭后,妻还打理她刚割来的菜。我拿来一张小木凳,和她把青菜扎成一把一把的。妻问:“装修那家得怎样?到时也该问问要些钱做路费啊!”“工未完,怎好意思开口呢?”我说。妻起身把青菜码在大盘里,然后从沙发上拉过她卖菜的钱包。她数了数,捏在手上的一元十元都不足一百。妻把钱放回包中,小心轻轻拉回拉链,说:“是4月5号出发吗?”我点了头。妻无语,我也在沙发上发了呆。我手拿录取通知书又喜又忧:喜的是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忧的是两个孩子在校读书,每个月都得付两千元以上的生活费。培训一个多月,误了几千块钱的收入,还有家里的费用。怎么办?在思想进行斗争时,我果断对妻子说:“我不去了!”妻回过头,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说:“怎么啦?”我说:“孩子……孩子正需要钱呢。”妻坐到我身旁,叹了口气说:“多好的机会,人家想去都巴不得,你……你这是……”“再说我们不是还有一窝猪花成卖了吗?”我不再回答。
    那夜,我一夜睡不着。
    时间越来越近了,我的心越发慌。4月4日,我把十多只猪花卖了。妻把2000元的车费塞到我手中说:“快,快上车吧,时间来不及了。”我背着行包,挥挥手与家里告别,踏上了遥远的北京旅途……

有一句当地口头语是这样说的:“马到老龄方配鞍,人到四十方风流。”说实在话,我应验了这句话。如今我都是四十有几的人了,还读什么书呢?可细细想来,人生这么大的岁数,还没有出过远门,何不尝一尝到外面看一看。这一回我真的尝到了,就简单的乘车也把你不知如何走好。清明节那一天,大儿子正好从柳州回来,本来他在车站早已订好回校的车票,但他考虑我到南宁了不会去北京的高铁,他毅然退票了,和我一起到南宁东站。4月4日那晚,我们6点50分才到达南宁东站。南宁东站是在市的郊区,离市内一个多小时。没有到过南宁东站的我真的不知如何是好,太阳慢慢向西偏去,车站里人来人往。我说:“儿子,这站新建的,没有旅馆怎么住宿啊?明天8点要上车呢。”儿子也不知啥办,父子俩在车站的广场徘徊着。这时候,有一个左肩背着一个手提式的皮包的女人过来问:“兄弟,住宿吗?”我一望,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剪短发而苗条。我使一个眼色给儿子要小心,不要经意上当。我问那女人:“住宿离这儿远吗?”女人指了指离车站不远对面的一排粉红色楼房说:“就是这里,离车站500米,我们有车接送的。”接着女人从她的包里拿着一张名片给儿子看,问是否要哪一种价格的床位?我和儿子要了一间两个床位的房间,怀着担心的心情跟那女人上车走了。

小车从车站出来,弯过几道路口才驶进一个小区的大门,然后驶进一个黑乎乎的地下室。当时,我和儿子都震惊了。思想紧张得神经差不多断出来,如果遇上骗子和坏人,谁也不知道我们俩父子的下落。我后悔当初不应该跟她来,哪怕龟宿车站的角落一夜也心甘情愿,我额头渗出了汗水。车停了,进入一处标着11栋6单元的楼房,一进入电梯就上到了9楼。女人开了一个房间,里面真的有两个床铺。我们的心落了地,把行旅放好坐在床边做了个深深地呼吸。
    女人让我们交钱,儿子说要到市内去见一见他的表哥。女人说可以送到车站,回来的时候打电话给她她就到车站来接。我半信半疑,就和儿子出来了。可到市内,儿子的表哥才提醒我们是否跟店主要了房卡?交钱是否要了收据?我们一塌糊涂,怎不记得这些呢?担心又提到了心头.在市内不到一个钟头,我们又返回南宁东火车站了。我刚拿出手机准备拨给女老板,就见她迎面上来了。我和儿子松了一口气,父子相视都觉得不幸中的万幸。
    我们回去住宿了。车上,女老板好像看透我们的心思,说:“看样子你们好担心的啊!别害怕,自从这新车站在这里开业,我们就在这搞住宿生意行业。我们做的是诚信的人,不会骗人的,现在来我们这里住宿的大都是回头客……”
    当晚,我们与女老板约定第二天早上6点去车站.天还没有亮,女老板就敲门给我们起床了.最后我和儿子安全抵达车站,8点准时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一种担心忧虑的心情在旅途上慢慢烟消云散,车上,我不由对南宁市民的诚信和优质的服务态度由衷敬佩!


   

高铁在崇山峻岭快速飞奔,我临窗领略祖国山河.从没出过远门的我,被世外的景色陶熏得如痴如醉.我是一个老百姓,或许是头一次远行,我兴奋得在车里想象着北京的模样.在如梦如幻之中,脑中不知不觉蹦出一首《坐上高铁去北京》的歌词,歌词是这样的:

我是一名老百姓
    坐上高铁去北京
    走出山外看世界
    我的心呀跳不停

我是一名老百姓
    进到京城喜盈盈
    人生头次见首府
    我的泪呀流不停

我是一名老百姓
    走进鲁院心震惊
    文学之花繁似锦
    我的情呀荡不停
   

当晚9点,火车徐徐开进了北京西站.南方的春天,已经艳花齐放,气温暖和;而北京还是寒气逼人,细雨纷飞。我走出火车,来到车站西广场。广场灯火珊阑,一茬茬人大包小包在广场的四周或站或蹲。
   “住宿吗?有床位——”。广场不断有人过来招呼刚下车的客人住宿。我电话给在北京工作的阿高,电话中,阿高很惊讶:“不是说九点三十分才到吗?怎们提前啦?好,我马上过去接你。”阿高给他的朋友开车过来接我,并带我进一家饭馆吃了具有北方风味的“羊蝎子火锅”。阿高介绍说,羊蝎子就是羊大梁,因其形跟蝎子相似,故而俗称羊蝎子。羊蝎子有"补钙之王"的美誉,羊蝎子经过长时间的焖,有利于促进钙的吸收,达到补钙的功效。我听后不住点了点头,真佩服阿高当年独自一人闯荡北京,还真懂得不少东西。
    初来北方,我感觉有些冷,于是大口大口喝下“羊蝎子”并稍有麻辣味的烫下去,以缓解当时的寒气。那晚,阿高还到旅馆给我开了一间房间住宿,把我当成宾客招待了,我此时心中不由滋生人在他乡遇见知己那种真切的感觉。

4月7日,是我们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三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的开学典礼。这一期来自全国12个省市少数民族和地区的作家,共49人。我们广西有6人参加,其中河池市3人、贺州八步1人、上林1人、百色1人。由于河池作家候志锋因在广东有病不能参加,就少了一人。在开学典礼的当天,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给我们举行了开学典礼,副院长邱华栋、白庚胜、王璇,副主任赵兴红以及班主任赵飞老师同时参加。典礼上,我望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身身不同着装的民族服饰和各种不同的语言,几乎让我觉得新鲜和好奇。开学典礼结束后,一位新疆维吾尔族的女作家对我微微一笑,问我从什么地方来?我说,我是从广西百色来的,是革命老区。经过与她的交流,才知道她名叫古丽波斯坦.阿布都热依木,是在新疆咯什师范学院任教。她知识渊博,创作出许多少数民族的优秀作品,不愧是一名优秀的女作家。当天下午,任我们班的班主任赵飞老师向大家介绍说:“我来自广西柳州,在鲁院工作已有六年了……”,我不由一惊起来,我们广西人啊?也是了不起的。过后,我以老乡的身份,与赵老师亲切攀谈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开始民族文学创作培训。4月8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评论家胡平授课题为《长篇的进步》。胡平在讲课中就长篇创作提出几个问题:关于呈现和照亮的问题、关于视角问题、关于结构问题、关于人物问题。胡平老师深入浅出阐述了长篇的相貌,绝妙的构思,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发挥长篇的优势,厚积一生的经验薄发。做到精致的语言与叙事的技巧,体现摹仿才华的创作……我静静地听着,仿佛自己是一块干裂的稻田正吸允着汩汩流进的河水。
    几天来,接触不少的博士导师以及重磅刊物的主编和编辑,让我在文学领域开拓视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柠讲授了《当下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创作及评价问题浅议》,让少数民族作家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字的当前如何进行汉语创作?张柠老师把获奖的作品拿来进行点评,分析当今写作的走向,加强非虚构写作,把生活的真相写出来;加强阅读量,注重年青时代的阅读变化。
    4月15日,作为国家影响力最大的刊物——《人民文学》的两位编辑终于与各作家在鲁院见面了。一位是徐则臣,另一位是刘汀。徐则臣1978年生,江苏东海人,是一位年经的编辑。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长篇小说《午夜之门》、小说集《鸭子是怎样飞上天的》等,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当代》、《十月》、《山花》、《大家》、《钟山》、《上海文学》等刊物,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短篇小说选刊版》、《散文选刊》等刊物转载,并被收入多种文学年选和选本。获第四届春天文学奖,并于2005年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5年度最具潜力新人”的提名。刘汀,北京师范大学博士,青年作家,《人民文学》编辑,在《十月》、《钟山》、《青年文学》、《作品》、《山花》等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著有中长篇小说,曾获第39届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亚军,《中国图书评论》年度最佳书评奖等。俩编辑的到来,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首先,他们用文学的语言向大家讲述了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经过,然后谈了自己对写作的一些看法。他们认为写作就是替无法记录自己生活的人来记述,为终将消逝的生命留下痕迹。写作需要开放阅读面,从阅读中汲取营养,通过写作建立与他人、族群的联系。最后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文学提问,许多作家就当今最敏锐的话题和对社会存在的困惑进行了一一提问,俩编辑老师都认真做了回答.


 

北京,是我一生向往的地方,在家里,当在电视里看到天安门冉冉升起的红旗,看到宛然曲折如一条巨龙的万里长城时,我想我能有一天去看看那该多好!今天,终于实现了.4月14日,班里组团前往天安门和万里长城进行了参观.有同学告诉我,去天安门就得去看升国旗才有意思,升国旗的时间很早,一般都是太阳刚冒出地平线的那一刻,就开始升国旗了。那天凌晨四点,我就被一阵电话铃声催醒.他们 7位学员早已在鲁院门口等我,我来不及叠好棉被就匆匆出门了.
    北京的天亮得快,我们坐中巴赶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升旗已经开始了.广场里看升国旗的人特别多,一望过去人山人海,人头颤动.人们站在栏杆外肃然起敬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整个广场鸦雀无声。我内心激情彭拜,脑海重回到那水深火热的年代。红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是我们民族命运相连。当清晨迎来第一缕朝霞的时候,红旗的飘动让天空如此明朗灿烂。升旗完毕,我们来到天安门城楼前,这座以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的城楼让我耳目一新。当年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洪亮声音不断传入我的耳里,各族人民在天安门城楼下鲜花簇拥,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已成为欢乐的海洋。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我站在天安门城楼前照了一张纪念像,回家的时候,我得告诉孩子,这就是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地方。
    我们挥挥手离开了天安门广场,进入第二站的是北京八达岭万里长城。踏上长城的第一块方砖,我犹如站在上百万历史修筑长城的苦丁们头上,汗水、鲜血、泪水、呻吟都在我脚下流动。每一登上一个台阶,脚步是多么的沉重,我已经被历史的铅灌满双脚,心也不由沉重起来。我倚着城墙,望着连绵起伏犹如一条蟒蛇的长城,我隐约听见孟姜女的哭声,那凄凉的悲嚎震动整个长城,倾刻长城轰隆倒下……“走呀,同伙都到上面了”,广东女作家杨多彩拉着我的衣角。我如梦惊醒,惊得我全身瑟瑟。
    那天,我们走了4个小时的万里长城,最后登上了最高的顶峰。我极目远眺,望长城内外,一片苍茫。在纵观北京远景时,身后不知不觉传来一个女孩的朗读声: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不是毛主席1935年10月写一首《清平乐•六盘山》的词吗?“不到长城非好汉”,是的,这回我们真的成好汉了,我笑着对跟我一起去的人说。
    响午,我们下山了,车上,我在空间的说说写到:
    我从南方走来
    一路向北
    长城上
    邂逅几百年的孟姜女

长城的石墙
    陈旧我多年的心思
   姜女不在泪滴
   每一步向上的台阶上
   脚印都盛开火红的鲜花

    六

 

来鲁院的时间一天天过去,真正认识在北京工作的广西人很少。4月19日,国家民委政法司原司长毛公宁来到鲁院给我们上了题为《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努力为繁荣民族文学做贡献》的理论课。课后,才知道毛公宁也是我们广西人,我们来自广西5位学员在讲台前面与毛公宁老师合了影。毛公宁看到老乡很高兴。他说:“我老家是广西上林县,今天能见到你们我感到十分亲切。广西出了很多优秀作家,比如:东西、凡一平、黄佩华、李约热等。你们是后继的接班人,今天能上鲁院来学习,是你们的福分、也是你们的责任,希望你们写出更优秀、更有分量的作品来……”我们听后心里暖烘烘的。望着这位已经67岁的老人,担当国家民族文学繁荣事业,献出一生精力,是值得可歌可泣的。

 为了寻找“广西人在北京”的发展和生存境况,4月23日星期六上午,经上林县财政局广西作家覃继南老师的联系,联系上了中国著名“鱼王”、“牛王”画家蓝健康先生。在未出发之前,我们了解到蓝画家也是上林县人。1995年,他曾是上林县农行的一位职员。在职期间,蓝健康热衷画画,他曾拜访著名画家罗鼎华为师。罗鼎华画家也是广西上林县人,是中国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广西文史馆研究馆员,历任自治区政协常委。擅中国画,尤长画鱼。作品内容以虫鱼为主,素亨有“湘西白石虾,八桂鼎华鱼”的赞誉,许多作品曾在加拿大、德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展出并被海内外收藏,在国内外颇负盛名。后来,蓝健康在一次不幸的婚变中从农行辞职出来,带着满腹心事北上京都独闯画事……当我们还沉迷在蓝健康老师人生历程时,开往宋庄的公交车到了。带队的覃继南老师说:“蓝老师就在宋庄!”我们在去宋庄的路口下车,覃老师叫我们稍等,他一个电话打过去,大约十分钟,一辆小车就徐徐开了过来.一位年经的小伙问:“你们是广西来的吗?蓝老师让我来接你们。”由于我们是8个人前往蓝老师家,5女3男。所以只好让4个女的先上车。车开走了,我突然想起一个可怕的事情,怕接去的车是不是蓝老师派来的?4个女的有去无回的怎么办?我慌忙拿起手机拍照那车的牌号,看着小车消失在长长的街道上我们开始有了一些恐惧。一会儿,那车又开到我们身边了,司机说那4个女的已经到蓝老师家了,我们心中的石头才落地,才放心上了车。

 车上,据司机介绍,宋庄是地名也是人名,作为人名指的是宋代画家宋庄,但目前所说的宋庄泛指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宋庄艺术区。宋庄作为艺术区,艺术人才集聚,已形成了北京乃至中国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艺术家群落。我们不由惊叹宋庄的发展和艺术家们思想和生活.车慢慢驶进一条小道,停在一个小院的门口。我们下车了,司机说:“这就是蓝老师的家”。我们一望,在进院门口的墙上,订着一块小牌:“宋庄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蓝健康”。我们推门进去,蓝老师从他的画室里出来迎接我们,四方的脸露出灿烂的笑容。我们参观了他的画室,一踏进画室里,一种浓墨彩调扑鼻而来,墙上挂满他多年来潜心创作的工笔画。工笔画有鱼的、牛的、山水的、人物的。但蓝老师说他更爱画鱼,原因是他是著名画家罗鼎华的入室弟子。师傅罗鼎华画的鱼生动传神,一直被社会公认为“鱼王”。早在八九十年代,在社会上流传着“湘西白石虾,八桂鼎华鱼”的说法。可见画家罗鼎华师傅的画画在中国有多高的地位?蓝健康老师也许受师傅的影响和故乡的山水陶熏,对画鱼偏爱有加.在观看他的画室时,来自广西梧州画家的江三波介绍说:2011年4月,首届“中国金币‘金色文化’艺术大赛”在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举行,蓝健康老师选送的国画《牧鱼赋-吉庆有余》获得了全国唯一的“金色大奖”。同年,由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发起的《《春蕾慈善之夜》捐赠艺术活动,蓝健康把他价值100万元工笔画作品《龙鱼颂》作为最大的慈善捐赠艺术品捐给了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龙鱼颂》作品以五十六条鲤鱼为元素,是中国目前唯一以“龙鱼”赞喻民族,传递民族大团结精神的巨作。这幅工笔长卷总长18米,高2米,耗用了作者两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蓝健康老师不图价格多高,毅然将100万巨作《龙鱼颂》的作品捐赠出去,这是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最好的佐证。

 在我们迷恋蓝老师的作品当中,一声“开饭啰”把我们唤醒过来。一个大约有3米长的长桌摆在他的后院。蓝老师知道我们去拜访他,提前通知几位广西老乡来做菜。午饭间,一大长桌的广西人在蓝老师的家中其乐融融。席间,蓝老师说:“接到覃继南老师说要来这里,我哪里都不去了,一大早就准备‘广西菜’等着。”接着就憨厚朴实地笑了起来。在座的广西籍画家江三波介绍说:“2014年4月,蓝老师以牛为题材创作了一幅《晨曦》的工笔画,又荣获了全国第八届“民族百花奖”最高荣誉金奖”。接着他又说:“民族百花奖是国家文化部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美术事业发展而批准举办的国家级美术奖项。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主办。现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在美术界和民族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听江三波这么一说,我们几乎惊呆了,我们为我们广西有这么一位画家真的感到自豪!酒过一半,有一位年经的小伙子举起酒杯向我们敬酒了,他就是蓝老师的儿子。据介绍,他儿子名叫蓝一峰,也许受到父亲的影响,他从小也痴爱绘画,几年前从美术学院毕业出来后,与父亲联合创作了多幅“牡丹与鱼”题材的作品。作品古韵格调,细腻生动,每每未完稿即被客人定走。我们望着这书生气质的蓝一峰,祝贺他的画画走向辉煌的殿堂!

 记得我们准备离开蓝老师家的时候,蓝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作家也跟画画一样,找出与众不同的题材进行创作,是取得成功的因素。”一路上,我们不得不想起蓝老师的这句话。

       

来鲁院时间已过半,转眼又到社会实践活动了.4月26日下午,我们从北京首都机场乘坐飞机抵达安微黄山屯溪机场,下飞机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

第二天,我们乘坐旅游大巴来到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那天,细雨霏霏,我们打着雨伞参观了江湾的“李坑村”。李坑村有260户人家,一条弯延曲折的小溪空村而过,朴实的村民依溪而住,清澈见底的溪水倒映着两侧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和浣衣女美丽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都定格在每位学员的相机中、脑海里。随着导游滔滔不绝的话语,我们又踏进一条用青石铺满的小巷,这条小巷名叫“晓起”村。晓起村是一个古文化生态村,村中至今仍保存有“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各具特色的明清古建,官邸气派堂皇,民居精雕细刻。晓起村作为一个生态村不是虚名的,这里方圆几百里都有完整的樟树、银杏、杉树、栎、松等30多品种,400多株珍贵的大树。最让笔者惊叹的是这里有大多的樟树,这些樟树都有百年以上的树龄,高大茂密。村中有一棵“樟树王”,树龄近千年,树干要六、七个成人手拉手才能抱拢。树冠很大,像一把接地连天的擎天巨伞,保佑着村民。“溪绕古屋过,村落满樟香”。我漫步晓起摆满樟树制成的各种旅游品中间,忽然想到这么一句诗句。是的,晓起依托这种名贵的樟树制造一些木制品把旅游搞活了起来,一走进村口,到处都闻到樟树的清香。也许,晓起的村民心灵手巧,制作的旅游木制品小巧玲珑,手工非凡,许多同学都买了很多回家以作记念。

由于时间仓促,不能太久停留在晓起,我们又匆匆赶往“伟人故里”——江湾。江湾是江泽民总书记的祖籍地,这里是一个山水环绕,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文凡鼎盛的地方。江湾以绿茶、雪梨久负盛名,还孕育出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和明代隆庆间户部侍郎江一麟,还有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江湾村至今还保存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古建筑,经过多年的风雨洗礼,彰显出古朴古风古韵的情调。导游告诉我们,江泽民总书记的故居就在这地方。我和老作家覃继南有着脚踏实地的冲动,几经询问几位当地老人和指引,终于找到江总书记祖籍的屋基。江总的老房子没了,只剩下大块大块青石铺满的堂前,里面村民放养几只鸡,其中也长了许多野草。我静静地站立在屋基的青石板上,那沧桑的岁月风起云涌扑面而来。这里,诞生了一代伟人;这里,铸造了强而有力的“三个代表”,我不禁肃然起敬!

                                                                         

                                                        八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哎/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疼到阿哥脚趾头/疼到阿妹的心哪头/……/,4月29日,旅游大巴慢慢地驶向革命摇篮——井冈山。车里,一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正凄美地播放着。原先上车那种欢声笑语的气氛全没了,都被歌里的爱情绝唱变得严肃和伤感起来。车里一直沉默,窗外的风景不断掠过我的眼中。我想用相机拍下眼前的美景,但都无法捕捉到。车过收费站,我看见满山满岭的翠竹了。井冈山就要到了,因为曾记得在读初中时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井冈翠竹》的文章,所以估计离井冈山也不会有多远了。

车离开高速,慢慢往上爬坡,《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歌曲也慢慢停了下来。空气像凝结似的,向导开始说了:“《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这首歌在井冈山地区是有真人真事的,当年有一个红军战士叫李有才,他在结婚的第二天就参加了红军,后来牺牲了,可他的妻子池育华却苦苦等他,认为他还活着。等啊等,一直等到头发白了,革命胜利了,也不见她阿哥归来……”车内开始有些骚动,不知是谁的起头,《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歌被全体人员唱起来了,一种悲情绝唱不断渲染着那历史画面……

车到达北山革命烈士陵园了,为了缅怀革命烈士,我和新疆的一位同学特定买了一顶军帽和一个军挂包,把它戴上向烈士纪念碑走去,深深向无数烈士鞠躬。烈士陵园由纪念碑、纪念堂、雕塑园、碑林四大部分组成。纪念碑名由邓小平同志亲笔提写。纪念堂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烫金大字由毛泽东题写的。雕塑园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人物塑园,塑有20尊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主要领导人和著名人物的雕像。碑林嵌刻140块碑石,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井冈山时的题词以及著名书法家、知名人士的墨宝。

离开革命烈士陵园,天却突然下起纷纷细雨。是雨?是泪?难道苍天也和我们一样被革命烈士感动了?我站在雨中,浮想联翩。接下来就是要去看黄洋界哨口了,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年敌军四团攻击该地,我军兵力只有一个营,危难当头,团党组织决定坚守井冈山的信心,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击败敌人二次“围剿”,取得了胜利。我站在当年使用轰击敌人的大炮下,抚摸着炮口,那温度犹存,硝烟犹在。

                                  

                                                                     


责任编辑:谭彩娟 编审:王祖敏

上一篇:寻找走失的故乡
下一篇:母亲·镰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