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林新闻 > 理论调研 > 正文内容

新常态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15-06-30 15:27:4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子锋   评论:0 点击: 收藏 |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期,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适应新常态,集聚正能量,以实施四大工程为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期,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适应新常态,集聚正能量,以实施“四大工程”为抓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和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深入实施理论武装覆盖工程,增强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引领力”
    一是强化理论学习,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引向深入。要以讲习所、学习室为平台,开展“一把手”讲理论活动,以中心组理论学习为带动,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做到“一把手”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写、带头参加主题实践活动。坚持全面学和专题学相结合,坚持及时学、跟进学,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灵活采取推荐自学书目、开展集中学习、组织培训班、举办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提升理论学习实效,扩大理论学习覆盖面。开展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交流活动。推进党委(党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坚持完善学习督查制度、情况通报制度。
    二是强化理论宣传,扩大理论宣讲的社会影响力。深入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讲活动,抽调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深,并对党的基本理论政策、理论创新成果有研究,熟悉中央和各级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关注广西和本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熟悉基层干部群众思想需求的领导和业务骨干组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讲团,为干部群众全面深入讲解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使干部群众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深刻理解当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战略部署。继续巩固“西林讲坛”品牌,提升讲坛的档次、品味,深化讲坛“五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三是强化理论研究,深度研究阐释西林县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规律。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和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统筹党政部门、社科联、党校、企业等智力资源,围绕发展水果产业、茶叶产业、森林资源、网箱养鱼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开展前瞻性政策研究,努力推出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操作价值的咨政报告、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为各级党委政府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提出专业化和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
    深入实施舆论引导提升工程,增强改革发展稳定的“舆论推动力”
    一是积极有效引导网上舆论。积极稳妥做好热点问题舆论引导,坚持正确引导、深入引导、有效引导,牢牢把控正确舆论导向,着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主旋律。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做好中央、自治区、市和县委、县人民政府重大部署、重大活动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监控工作,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抢占话语权,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传播西林正面声音,提升西林正面形象。
    二是强化新闻宣传。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两会”、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推动中央、自治区、市和县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抓好经济宣传,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西林县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加强和改进主题宣传,围绕“最美西林人”先进典型,围绕“美丽西林·生态乡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重要主题实践活动等做好新闻策划,提高宣传实效。加强与自治区、市级主流新闻媒体以及新兴媒体的合作,力争推出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区有影响的重点报道,特别争取多上好稿、头条,合力奏响西林发展好声音。
    三是强化对外宣传,构建多元立体的“大外宣”。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互动,网上网下同频共振,开展立体化、系列化和精准化对外宣传。要“借船出海”,为旅游发展“揽客”。以 “驮娘江杯”野外钓鱼大赛,沙糖桔产业、茶叶产业文化展示活动周等节点,加大对西林那劳岑氏宫保府、万峰湖等景区景点宣传推介力度,讲好西林山水风情故事。要“借梯登高”,为绿色产品“促销”, 加强与各新闻网站战略合作,利用人民网广西频道、广西新闻网、百色新闻网、bt365网站以及微信、微博、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大力宣传西林沙糖桔、茶叶,提升西林绿色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增强兴县富民的“精神感召力”
    一是围绕“五进五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转型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取决于价值引领和精神力量。深入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进社区促和谐、进农村促发展、进机关促服务、进企业促诚信、进学校促成长的“五进五促”宣传教育活动,抓住学校、社区、企业、党政机关、农村等重点部位,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其融入生活,成为发展的“主旋律”、进步的“生命线”。广泛开展“最美西林人”评选,通过选树宣传一批事迹突出、有影响力的重大典型,形成崇德向善、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二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折射的是发展环境,体现的是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进“跨区联建文明长廊”创建工作,抓好典型培育和示范点建设,不断扩大文明长廊创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继续指导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培育辖区内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示范点,让群众评议身边的好媳妇、好女婿、好公婆、好父亲、好孩子,使创建活动让老百姓看得到、做得来,激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美丽西林·生态乡村”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建设一批体现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的全国全区全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
    三是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公民道德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民政、教育、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优势,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组织开展全国全区全市全县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抓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联系点等德育阵地建设,逐步形成“一宫一品”“一点一特色”的工作格局,使其成为未成年人传承红色文化、民间非遗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的重要阵地。
    深入实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壮大工程,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支撑力”
    一是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继续深入打造“千团万场”等文化活动品牌,突出抓好“我们的节日”“中国梦”主题,在元旦、春节、壮族三月三、端午、国庆等重要节庆日策划组织一批民族文化活动,举办摄影展、绘画展、书法展等群众性文化展演、评比,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打造西林乡村特色文化圈,以具有比较深厚民族文化和民俗传统的西平河流域和驮娘江流域的相关村寨为重点,按照“五有”的标准(即: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在全县打造“六型”特色文化示范村屯(即:文化项目带动型、民族生态文化型、文化知识致富型、休闲文化旅游型、农业生态文化型、群众文化娱乐型),经过三年努力,把乡村特色文化圈建设成集文娱设施建设、文明风采展示、历史文脉传承、先进文化传播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载体,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文化名县建设的重要基石、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平台、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拉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从而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强对村(社区)宣传文化员、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教育和培训,建立辖区文艺人才库,培养本土文艺新人,培育一批文化特色村、文化示范户。
    二是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重点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现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深入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和卫星地面数字接收工程。争取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项目支持,大力推动那劳宫保府4A级旅游景区。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工业遗存及民间工艺,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抢救性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免费开放。
    三是加强文化精品创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繁荣文艺创作。组织抓好“句町神韵”民族歌舞修改提炼、《月·色》电影摄制等精品项目工作。着力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抓好“我的梦·中国梦”主题精品生产,力争推出一批有份量的“中国梦”文艺精品。邀请区内外著名文艺家到西林“蹲点”,挖掘西林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掀起文学、书画、摄影等的创作热潮,不断推出体现西林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精品。

责任编辑:黄韦平 编审:何 飘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西林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