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神奇句町 > 文化旅游 > 西林文学 > 正文内容

壮族的“吃十四”

2016-08-18 15:45: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向辉   评论:0 点击: 收藏 | 打印
壮族的吃十四□王向辉 农历七月十四日是西林县古马线一带壮族、布依族群众一个隆重的民间节日,仅次于春节,有七月胜正月之说,当地壮族群众把这个节日称为吃十四,也有叫过十四的。壮族的吃十四还有许多有趣的

壮族的“吃十四”

□王向辉

    农历七月十四日是西林县古马线一带壮族、布依族群众一个隆重的民间节日,仅次于春节,有“七月胜正月”之说,当地壮族群众把这个节日称为“吃十四”,也有叫“过十四”的。壮族的“吃十四”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

祭祖宗。“吃十四”也许是跟吃有关吧,到了“吃十四”这天,家家户户男的忙着杀鸡宰鸭炖猪脚,女的忙着蒸糯米饭、磨糯米浆做褡裢粑,山村处处洋溢着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神台上点上香火,把煮熟了的鸡鸭、猪脚、褡裢粑摆上供桌,还有刚采摘来的谷穗、玉米、瓜果等新成熟的农作物,请自家祖宗神灵来享用,祈祷祖宗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庇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幸福安康。祭过祖先后,一家老少便围坐在一起,共享节日晚餐,共进团圆饭,其乐融融。其实,这不仅表示对已故亲人的缅怀和尊重,也是庆祝人们半年来的劳动成果,庆祝丰收的节日。

点灯笼。十四和十五这两天,到了晚上各家各户都在自家门前或者屋角点上灯笼,插松香。这两天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他们早早地摘来柚果,削去外皮,砍来一条二丈多长的竹子,留着晚上点灯笼用。吃过晚饭,小孩在大人的帮助下把准备好的竹竿插在柚果上,柚果正上方插上一条红蜡烛,哪家没有蜡烛的,就插上两三根劈成手指般粗的松明柴,周围插满点燃的松香,最后点燃蜡烛或松明柴,把竹竿插在门前的空地上。接着,小孩又把点燃的松香插在自家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和房屋周围,他们把松香围成一圈圈,每隔尺许插一根,每一个圈分别表示一块稻田、棉花地、菜园等,据说这是为了防止“孤魂野鬼”来侵犯,每一根松香表示一个神,可以挡住“孤魂野鬼”的侵犯,保护房屋和耕地。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火给人们带来吉祥和生机,寓意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所以人们点起灯笼并高高擎起来,敬如神灵。此时,各家各户的灯笼次第亮了起来,那点燃的灯笼照亮夜空,像一河繁星异常美丽。小孩子们手持点燃的松香,跑着,欢呼着,比比谁家的灯笼更亮、更漂亮。

卖结巴。过去缺医少药的年代,许多农村的孩子得了结巴病和歪脖子病,得了病或者怕得此病的孩子就手持点燃的松香,结伴在寨子中跑着高喊“卖结巴”、“卖歪脖子”的口号,尿床的孩子还高喊“卖尿床”的口号。传说“孤魂野鬼”今天来赶集,不明就里的“鬼”听到“卖结巴”、“卖歪脖子”、“卖尿床”的叫卖声,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就买了去,小孩的病也就好了。这只是个迷信的传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条件的完善,这个习俗也逐渐被人们淡忘、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褡裢粑。壮族群众在“吃十四”都有做褡裢粑的习俗。临近七月十四的前几天,家庭主妇早已准备好了包糍粑用的芭蕉叶和糯米粉,到了“吃十四”这天,一大早便动手包起了褡裢粑。褡裢粑顾名思义就是把两个糍粑包在一起,连成褡裢的形状,分有糖馅和肉馅两种。糖馅有芝麻糖馅、花生糖馅、板栗糖馅等;肉馅有鸡肉拌干笋、猪肉拌豇豆、火腿馅等,不管哪一种都美味无比,各具风味。褡裢粑寓意“心连心”,不管哪一家先煮熟褡裢粑,都要分出一部分给左领右舍品尝,也是探亲访友送礼的佳品,彰显了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新风尚。


责任编辑:谭彩娟 编审:王祖敏

上一篇:百吃不厌的红果辣椒
下一篇:西林之秋

分享到: 收藏